在照顧長輩或與家人互動中,是否曾發現他們常常忘東忘西,甚至變得脾氣暴躁或行為怪異?這些可能不只是年齡增長所致,而是失智症前兆。失智症是一種會逐漸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,在台灣老年人口中發病率逐年上升。提早辨識失智症前兆是延緩惡化的關鍵,本文將為你整理出幾乎所有失智症患者都有的12大前兆,並提供日常照顧方法幫助你觀察與應對。
失智症前兆有哪些?

失智症是一種影響大腦功能的神經退化性疾病,常見於高齡長者。它並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,而是一種會干擾記憶、語言、判斷力、情緒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慢性疾病。失智症初期症狀並不明顯,容易被誤認為是單純的健忘或情緒低落。
以下是常見的10個失智症前兆,若家中長輩出現2–3個以上的情形,建議儘早就醫評估,尋求專業協助:
-
經常重複問同樣的問題
-
容易忘記剛發生的事情或承諾
-
對時間、地點混淆(如晚上說早安)
-
難以完成原本熟悉的家務或工作
-
找不到熟悉地點或走失
-
情緒易怒、焦慮、或突然沮喪
-
失去理財能力或做出不合邏輯的金錢決策
-
說話或寫作詞不達意、找不到適當詞語
-
物品放錯地方,並懷疑他人偷竊
-
社交能力下降,不願參與聚會或活動
幾乎所有失智症患者都有的12大前兆

1.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
記憶力減退是最常見的失智症前兆之一。失智症患者會頻繁忘記剛發生過的事情,甚至是幾分鐘前的對話或動作。比方說,他們可能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,或者反覆講述同一段話,即使已經給予過解釋,也無法記住。長期忽視記憶力的退化可能會加速疾病的發展,因此家人和照護者應該提高警覺。
2. 難以進行熟悉的日常任務
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,無法完成熟悉的任務,例如烹飪、使用家電或整理帳單。他們可能會忘記操作步驟,或在進行中途忘記目的,導致任務無法完成。此時,家人應該耐心協助,並分步驟指導患者,避免讓他們感到沮喪,並能繼續保持一定的自理能力。
3. 判斷力明顯下降
患者的判斷力會明顯下降,可能在處理金錢、做決策或應對緊急情況時出現問題。例如,可能會輕信陌生人的話,將財物交給不可信的人,或在危險情況下做出不當反應。這種判斷力的減弱可能導致安全問題,需家屬特別注意。
4. 語言表達困難
失智症患者在語言表達上可能出現困難,例如找不到適當的詞語、重複使用相同的詞語,或在談話中突然停頓。他們可能難以參與對話,或在描述事物時表達不清,這會影響與他人的溝通,並可能導致社交孤立。面對這種情況,家人不要急於糾正,盡量使用簡單清晰的語言與患者溝通,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需求。
5. 失去時間與地點感
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對時間、日期或季節感到困惑,無法正確判斷當前的時間或地點。他們可能會在熟悉的環境中迷路,或忘記自己為何會在某個地方。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失智症患者出現危險,特別是在外出時容易走失。家屬可以透過張貼明確的時間表,提醒患者注意時間,並在家中設置清晰的標示和路標,幫助患者維持基本的定向能力。
6. 情緒與個性發生劇變
失智症不僅影響患者的認知能力,也會改變他們的情緒和個性。以往溫和、和善的長輩,可能會變得情緒不穩定,突然變得焦躁、易怒,甚至對親近的人表現出不信任或疑慮。此時,家屬需要保持冷靜和耐心,避免與患者正面衝突,並提供穩定的支持,幫助他們度過情緒波動。
7. 容易誤放東西,並懷疑他人
失智症患者經常會將物品放錯地方,然後無法回想起來。當他們找不到這些物品時,常常會感到焦慮,並可能開始懷疑他人偷走了他們的東西。當這種情況發生時,家屬應該盡量幫助患者保持冷靜,並協助他們尋找物品。此外,可以採取預防措施,將常用物品固定放置在固定的位置,減少患者誤放的機會。
8. 難以理解視覺與空間關係
失智症患者可能在視覺與空間理解上出現問題,例如無法判斷距離、分辨顏色或對比,這可能影響駕駛、閱讀或行走。他們可能會錯過階梯,或將物品誤認為其他東西,增加跌倒或受傷的風險。
9. 失去主動性與動力
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失去對日常活動的興趣,變得被動或缺乏動力。他們可能不再參與社交活動、嗜好或家庭事務,這種退縮可能導致孤立,並加速病情惡化。
10. 重複行為
失智症患者可能會重複某些行為,例如反覆問同樣的問題、重複某個動作或故事。這種重複行為可能是因為記憶力減退,或尋求安全感的表現,家屬需要耐心應對。
11. 睡眠模式改變
睡眠模式發生改變也是失智症前兆之一,例如白天嗜睡、夜間失眠或頻繁醒來。這種睡眠障礙可能影響患者的情緒和認知功能,並增加照護者的負擔。
12. 難以適應新事物
失智症患者可能對新的環境、例行公事或人際關係感到困難。他們可能無法適應變化,對新事物感到焦慮或困惑,這可能限制他們的社交活動,並影響生活品質。
失智症日常照護指南

-
觀察日常行為變化:記錄長輩是否出現失智症前兆,發現有3種以上請留意。
-
製作個人行為紀錄表:每週更新一次,如重複提問次數、走失次數等。
-
就醫評估:帶長輩前往家庭醫學科、神經內科或失智門診接受初步評估。
-
建立居家照護制度:可參與社區照護服務、申請長照2.0,獲得資源協助。
-
心理支持與家人教育:家人需學習有效溝通與照顧技巧,並尋求照顧者支持團體減壓。
結語
在台灣,失智症已不再是少數族群的問題,而是每個家庭都可能面對的挑戰。失智症無法完全治癒,但透過早期辨識與妥善照顧,可以大幅延緩惡化,維持長輩的尊嚴與生活品質。請將這12大失智症前兆放在心上,並早一步採取行動。
附錄
1.“關於失智症-認識失智症.” Www.tada2002.org.tw, www.tada2002.org.tw/About/IsntDementia.
2.“記憶力變差=失智?!失智症9大前兆:行為改變、喪失活動力快就醫.” Hello 醫師, 29 May 2022, helloyishi.com.tw/neurological-problems/dementia-and-alzheimers-disease/10-warning-signs-of-dementia/. Accessed 9 May 2025.
3.臺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, 2025, dementia.gov.taipei/cp.aspx?n=D18B9673E9D90EA4. Accessed 9 May 2025.